
兩岸三地
2023
-
當年他北京採訪被公安抓過 32歲「高齡」志願進美軍陸戰隊 為何前白宮高官堅持全中文在政大演講?這要從1997年來台灣說起
2023年1月16
今周刊
在投資銀行界及美國智庫圈都有豐富經驗的林夏如認為,博明除了有大報記者歷練,在白宮國安會服務四年又與聞許多領域的國家大政,因此視野寬廣又有見地。以這次在台北的亞堅會座談來說,像博明這種卸任不久(他於2021年1月辭職)的前白宮高層官員,願意分享美國川普政府處理世紀大疫(新冠疫情)的得失、經驗及心得,即使在華府智庫圈都屬難得。
2021-2022
-
晶片與鳳梨:2021年讓台灣驚醒的兩場大戲
2021年4月23日
在接受BBC中文網的采訪時,林夏如談到,台灣的「高收入陷阱」無法倚賴單一市場或產業解決。她強調,台灣當務之急須先解決產業不夠國際化,高度依賴單一市場及產業的窘境,才能在半導體產業的帶領下走出困境。
2018-2019
-
「台灣的中國兩難」- 專訪作者林夏如教授
2019年8月8日
全球瞭望
林夏如教授是來自台灣的政治學家和投資銀行家,曾擔任高盛集團合夥人,目前定居於香港,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範圍包括探討國家認同及其對台灣兩岸經濟政策的影響。商周出版今年出版了林夏如教授的新書《台灣的中國兩難:台灣認同下的兩岸經貿困境》,闡述了兩岸政治與經貿的關係,並提出「國族認同影響經濟政策」見解,在美國政商界引起高度注目。全球瞭望專訪林夏如教授,在節目第一部分暢談她在書中的獨特觀點。
林夏如教授在香港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對於現在香港反送中遊行所引發的,街頭衝突尚未停歇的局勢,他有甚麼特別的觀察?對比台灣的國族認同,香港年輕人面對的困境有甚麼不同?面對2020年總統大選,如何在不影響台灣既有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下,都能持續的發展台灣的經濟,無論面對的是外資、陸資。在節目第二部分,林夏如教授從香港局勢談到台灣大選。
-
蔡英文出訪再次過境美國 折射中美台三方博弈關係
2019年7月11日
BBC中文網
-
陸資來台的迷思/香港學者:閘門開不開 台灣兩難
2019年7月1日
-
大陸與台灣2018年面臨什麼挑戰?
2018年1月2日
BBC中文網
2016-2017
-
【香港回歸20年】台灣移民林夏如:對香港年輕人有信心
-
林夏如──守望香港價值,與年輕人同行
-
【香港回歸20年】太依赖单一产业·港贫富悬殊加剧
2017年6月28日
星洲網
-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夏如:台灣經濟不復甦,兩岸關係很難談
-
林夏如香港大學演講台美中三邊互動
2017年4月14日
中央網路報
-
台湾的困境:经济、身份认同和中国
-
林夏如:年輕人從社群、街頭表達訴求,是改變的契機
2016年7月15日
遠見
-
台灣的中國困境與選擇 林夏如教授精闢開講
2016年7月15日
中時新聞網
公共衛生
2023
-
澳洲前總理、台積人資處長、WHO顧問齊聚台北 要討論什麼?
2023年5月19日
天下雜誌
-
成立第一個總部在台灣的國際智庫 林夏如為何能獲得富邦、台積電支持?
2023年2月10日
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APRI)去年在世界經濟論壇宣佈成立,讓「台灣」兩字得以進入一直將台灣拒於場外的重量級國際場域,更致力於讓台灣的治理與全世界接軌。亞堅會的成立克服來了哪些挑戰?亞堅會董事長林夏如對這一立足台灣、放眼亞太的國際公共政策智庫有著怎樣的期許與堅持?
2021
-
陳建仁、施振榮出任委員!一通關鍵電話促台灣加入新國際組織 倡議疫苗分配應更普及
2021年6月21日
今周刊
在接受《今周刊》訪問時,林夏如作為「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Reform for Resilience Commission) 亞太中心主席談到了台灣參與這一國際聯盟並推動成立亞太中心的初衷。林夏如強調,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是一個推動、研究長期政策的NGO,旨在對G7、G20等作出政策推薦,產生影響力。
-
專欄| 大國攻略: 臺灣參與創新國際公衛組織亞太中心設於臺北
2021年6月18日
自由亞洲電台
商務與經濟發展
-
中国股市下跌增加全球经济风险
2015年7月6日
紐約時報
親子與社會關懷
-
专访马云“伯乐”林夏如:高收入陷阱下年轻人觉得愈加不公平_澎湃国际_澎湃新闻
2017年3月30日
澎湃新聞
-
尋找自己的小太陽:發掘自我,站上國際舞台
2015年1月30日
國立台灣大學
面對嚴酷競爭力的社會,研究生們該如何強化自我探索,使其認識自己及釐定未來的目標呢?本次演講林夏如教授將以其在學術界 (哈佛大學、香港大學、維吉尼亞大學等) 和企業界(高盛、阿里巴巴、中芯國際等) 豐富的經驗和大家一起解讀未來職場發展趨勢,傳授發展職業選擇的技巧,盼能引領大家因應未來職場的競爭力和掌握未來方向的基本座標。
-
哈佛面試官:台灣要發光 先改變媽寶社會
2014年6月25日
天下雜誌
-
如何辨識出優秀的公民、領導者和學者
2013年3月27日
面對大學甄選入學和學生背景多元之比例提高,教師們該如何在入學甄試或決定指導學生的遴選過程中,不僅能辨識出千里馬,更須具慧眼發掘璞玉來雕鑿呢?這場演講,林博士將以其在學術界和企業界豐富的甄選經驗,傳授適性選才的關鍵理念與審查面試的實務技巧,有效辨識出具潛質的學生,進而培育成優秀的公民、領導者和學者。